《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研究》从交易效率改进、农产品市场需求特征与消费选择行为变化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等视角,阐述和论证了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必要性。
对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运行目标、基本特征进行总体描述,并构建了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基本框架:以合作组织为核心的营销主体系统,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终端系统,以批发市场和统一配送为核心的产品分销系统,以品牌战略和绿色营销等为基本内容的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
侧重对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中最为重要而目前又最为薄弱的三个方面,即分销系统、品牌战略、营销主体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农产品流通与农产品营销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的研究
二 国内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农产品新型营销体系的构建:基于交易效率的分析
第一节 交易活动、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
一 交易活动
二 交易成本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三 对交易效率的理解
第二节 市场营销与交易效率
一 市场营销的基本功能
二 市场营销与交易效率
第三节 农产品的基本属性与交易特征
一 农产品的基本属性
二 农产品的交易特征
第四节 中国现行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交易效率分析
一 中国现行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基本特征
二 农产品传统营销模式的交易效率分析
第三章 农产品新型营销体系的构建:基于需求与消费行为的分析
第一节 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基本特征
一 农产品市场需求总量变化特征
二 农产品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特征
三 农产品消费需求的群体差异特征
第二节 消费者的农产品消费选择行为
一 消费者的个性特征与农产品消费选择行为
二 消费者收入水平与农产品消费选择行为
三 食品消费理念与消费结构的转型
四 消费者选购农产品的场所变化
五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城市居民农产品购买地点选择:基于长沙市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过程与方法
二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三 生鲜农产品购买地点选择Probit概率模型的构建
四 消费者购买农产品地点选择Probit概率模型的估计
五 基本结论
第四章 农产品新型营销体系的构建: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典型模式
一 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二 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三 以法国和荷兰为代表的欧盟模式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启示
一 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主体作用是促进农产品营销的基本前提
二 建立功能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的关键
三 交易方式的多元化是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的基本手段
四 提高加工水平和实施产品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的重要措施
五 现代营销理念和策略的运用是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的重要途径
六 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是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的基本保障
第五章 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目标、特征与构成
第一节 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运行目标
一 目标之一:高效
二 目标之二:安全有序
三 目标之三:满足顾客需求
第二节 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 特征之一:营销主体规模化、组织化
二 特征之二:交易方式现代化
三 特征之三:批发市场功能齐全
四 特征之四: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
五 特征之五: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
六 特征之六:交易行为与市场秩序规范化
第三节 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构成
一 以合作组织为核心的营销主体系统
二 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终端系统
三 以批发市场和统一配送为核心的产品分销系统
四 以品牌战略和绿色营销等为基本内容的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体系
五 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
第六章 构建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组织系统
第一节 中国农产品营销组织体制演进的理论分析
一 农产品营销组织的效率评价:基于SCP范式的分析
二 农产品营销组织体制的制度逻辑:威廉姆森范式
三 从一次博弈到无限重复博弈:稳定契约关系
四 中国农产品营销组织体制的比较
一 品牌的内涵:一种新的认识
二 品牌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第二节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现实意义
一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适应消费需求和购买行为变化的客观要求
三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四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提升优化作用
五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第三节 创建区域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
一 品牌经营的两种模式: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
二 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必要性
三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面临的难题
四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七章 构建新型的分销渠道系统:农产品零售业态和交易方式的变革
第八章 实施以区域品牌建设为重点的农产品品牌战略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